蹄疾步穩開新局
  魚米之鄉,要永葆美麗本色。邁進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江蘇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強勁起勢。前不久,省環保廳專門成立改革辦,全面謀劃推進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治理污染,不僅要敢於‘宣戰’,更要英勇‘善戰’!”省環保廳廳長陳矇矇表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關鍵要有科學的制度設計、合理的政策安排。
  改革發展評估機制,
  真正體現“源頭”保護
  4月初,淮安市市長曲福田收到了一本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與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合作完成的《江蘇綠色發展評估報告》。作為一名學者型官員,他認真研讀了這份特殊的報告,並鄭重寫下批示:“此報告很好,對我市生態市建設很有指導意義,請相關部門認真研究”。
  為什麼“特殊”?因為這是全國首份按照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總體要求研究發佈的綠色發展評估報告。
  環境問題是由粗放發展帶來的,必須依蒲Х⒄估唇餼觥D敲矗裁囪姆⒄故鍬躺模綰尉勒ゴ懇躍迷齔に俁繞藍ㄕǖ鈉潁吭誄旅擅煽蠢矗⒁惶拙蒙緇岱⒄溝摹奧唐饋碧逑迪緣糜任匾罷饈且幌釙!1親印母母鎩薄�
  去年,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南京大學等單位成立聯合課題組,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從資源利用效率、環境污染代價和生態產品貢獻3個方面設置11項指標,對江蘇全省及13個省轄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綠色評估。
  “一個地方的發展,消耗了多少資源、付出了多少環境代價、產生了哪些生態效益,綠色評估報告給我們畫了像、算了賬,同時,它也為市縣下一步如何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路徑。”5月13日,曲福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陳矇矇透露,今年,我省將進一步完善綠色評價體系,並形成年度報告制度,引導各地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而為了強化源頭管控,我省還在抓緊制定生態紅線保護監管考核細則,近期還將啟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製、開展區域環境承載能力和監測預警機制研究、啟動省級生態文明示範區指標體系研究等多項改革。
  首提“雙向補償”,
  治污也要引入“市場”
  近日,省環保廳在全國首提上下游“雙向補償”改革思路,引起全國關註。
  此前,我省已在太湖流域和通榆河實施斷面補償機制。下轉A5版
  上接A1版5月15日,宜興環保局副局長成振輝習慣性查看境內河道水質情況:“最近總體比較穩定。”
  自從有12個斷面2009年被納入補償考核後,時時關註這些斷面水質波動成了他的習慣。“水質不好要賠錢,政府面子也不好看,補償制度對治污起到了倒逼作用。”
  記者瞭解到,2009年宜興因斷面水質問題補償省財政資金為1124.1萬,而2012年因水質改善下降為527.7萬。而在通榆河沿岸的徐州新沂市,2011年度斷面補償資金為2572.3萬;2012年大幅削減為312.8萬。
  目前,省環保廳正在擬定流域生態補償改革細則,進一步深化拓展此前的斷面補償制度。據省環保廳副廳長柏仇勇介紹,變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將補償從部分地區擴展為省內主要水系全覆蓋;二是將原先“單向補償”拓為“雙向補償”。“以前,上游給下游的水質不達標,要給下游補償;現在又加了一條,如果給下游送去好水,下游也要給上游補償”。
  長期以來,我國環境遭受嚴重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環境資源一直被免費或廉價使用,致使企業、政府缺乏珍惜環境的內在動力。這個局面怎麼打破?省環保廳改革辦主任、副廳長蔣巍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思路,概括地講,就是建立完善“使用資源要有償、做出貢獻受補償、損害生態應賠償”的“三償”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對環境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用。為此,今年我省將繼續擴大排污權交易範圍,根據污染程度推行差別化的排污收費政策,完善企業環保信用體系,通過市場手段和利益調整,激發企業治污的內生動力。同時,擬將全省生態紅線補償資金從10億提高到15億元。
  既罰企業也抓人,讓環境監管更有力
  今年初,位於灌雲的江蘇和利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被查出非法填埋危險廢物。此後,灌雲縣公安局對該公司立案偵查,公司法定代表人、副總經理、環保科科長、一分廠副廠長等5人被刑事拘留。
  “對環境犯罪分子,不僅是罰幾個錢的問題,還要讓他們鋃鐺入獄,決不能讓他們把污染成本轉嫁給社會,把環境危害轉嫁給群眾。”柏仇勇告訴記者,去年,我省環保與公安、檢察、法院等部門建立了環境司法聯動機制,抓了235個環境犯罪嫌疑人,有力威懾了環境違法分子。今年我省繼續完善這個機制,將研究設立“環保警察”、“環保法庭”,加大污染懲治中行政與司法的聯動力度。
  完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實施有效的環境監管,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重點。這方面,江蘇一直沒有中斷過探索。比如,江蘇在全國最早成立區域環保督查中心,怎樣把督查中心的督政作用發揮好,今年省環保部門還將進行大膽嘗試;再比如,常熟等地已經試行企業“刷卡排污”,以排污許可證為抓手,真正管住企業排污總量,今年將探索在更廣範圍推廣;再如,江蘇有幾十萬家企業,而環境監察人員不足4000人,我省將通過具體改革措施,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取得補充監管力量和提高環保公信度的雙贏。
  本報記者 杭春燕  (原標題:治污,敢於“宣戰” 更要“善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42mhevz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